English

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科学家

2000年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人选事迹
2000-04-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整理 我有话说

年轻的魏炳波有一大串分量很重的头衔: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863计划”空间应用科学专家组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些对他36岁的人生阅历来说无疑意味着成功,但更多意味的是巨大的付出和奉献。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魏炳波一直是西北工大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1992年,28岁的魏炳波就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被特批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他获得世界著名洪堡基金资助,赴德国宇航院空间模拟研究所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客座研究,并在空间材料科学和快速凝固领域的前沿课题中取得数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受到世界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一年后研究结束,他婉言谢绝了国外著名专家的邀请,放弃了高薪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到祖国。

他有一个很急切的心愿,那就是为中国空间科学在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因此回国后,他立即着手创建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以期模拟太空中的微重力、无容器、超高真空的条件,在地面开展液态金属的快速凝固科学研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非常大的,无资金、无场地、无设备,特别是西方国家在航天高科技领域对华实行禁运政策,地面模拟研究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就得完全依靠自己来解决。但是,魏炳波没有被吓退,他带领大家一起采取“边建设、边研制、边研究”的工作方式,进行艰苦的创业。在国家各类基金和国防重大项目资金的支持下,经过数年努力,魏炳波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包括超高真空液态金属净化装置等6套核心设备在内的空间快速凝固地面模拟实验系统,提出了一整套空间快速凝固地面模拟方法。这些成果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而且具有重大的工业生产应用价值,已应用到某项国防重大工程,并提供了急需的预研成果。

这间呕心沥血建成的实验室,标志着我国继美国、前苏联和欧共体之后,全面掌握了空间材料科学地面模拟研究的关键技术,从而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六年来,先后有美、德、俄、日、法、瑞等十个国家的72位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访问和短期合作。美国、德国和瑞士的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相继与该实验室建立了正式的长期合作研究关系。实验室和所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国际空间材料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1998年7月,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凝固理论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第二届Zermat会议上,魏炳波作为我国首次被邀学者在会上作了报告。同年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泛太平洋国际微重力科学会议上,魏炳波应邀担任“氧化物凝固”分会场主席,并作特邀报告。那是大会主席团在我国学者提交的25篇论文中选定的唯一一篇特邀报告。

研究室的建成及其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带动了学科的发展。在魏炳波与同仁们的不懈努力下,又创建了“材料物理”学科点,并在1993年被批准为硕士点,1998年,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又获通过。在魏炳波的周围,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学科布局合理的科研学术队伍。

几年中,魏炳波教授在边建设边研究边出成果方面为西北工业大学的青年教师树起了一面旗帜。他已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他的论文被国际著名科学文献检索工具收录150余次,在可查到的著名文献中被国内外学者引用110余次,多次获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与此同时,他指导了包括7名硕士生,5名博士生,2名博士后在内的高层次空间材料科技人才。

在魏炳波的天平上,个人的名利与得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他在筹建实验室的过程中,与同事们一起吃苦受累,克服困难,从图纸设计到零部件安装都亲自动手,令合作者和其他教师钦佩不已。在他的学生和其他教师眼中,魏老师从没有休过节假日,只要他没有出差任务,晚上去找他,他准在实验室或办公室里忙着。学生发表学术论文,他总是将学生的名字排在前面。有成功事业的魏炳波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只是许多情况下“大家”、“小家”难以顾全。所以有时与同事讲起愧对家人的地方时也眼眶泛红。

但无论怎样,他认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必须的。在他看来,他的心智与事业都属于祖国。(本报记者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